22日,記者就美國啟動的對中國太陽能“雙反”問題,遠程采訪了正在迪拜業務活動的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陸川博士。
陸川認為,“雙反”調查,這里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內部的原因。外部原因是美國經濟的持續疲軟,讓“雙反”的訴求迎合了部分政客的喜好,以此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內部的原因是產能擴張速度過快,造成了供需失衡。加之Solarworld在歐洲也提出了“雙反”訴訟申請,雖然歐盟目前仍在調查取證過程中,但是都加重了行業的悲觀預期。因此,他指出,我們中國的光伏企業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和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
陸川說,“雙反”稅率可以說是削弱了中國光伏電池的產業競爭力,人為拔高了對美國的出口價格。正泰太陽能對美出口份額占總出貨的比例雖說還不是很大,但是美國作為快速發展的新興市場,幅員遼闊,對比已經成熟的德國市場潛力更加巨大,所以我們不會輕易放棄美國市場。根據此前的初裁,我們已經采取用海外電池片,在國內制造成光伏組件后再出口至美國,可以有效規避“雙反”征稅。目前的終裁對我們這種外購電池方式沒有額外的關稅風險,預計我們今年的出貨量和利潤還能實現較高幅度的增長。
據了解,正泰集團對于太陽能產能過剩問題在2010年就已經敏銳察覺到可能來臨的風險,他們于是加大了開拓新興市場的力度,如在日本、南非、東歐、拉美和東南亞都投資建設了光伏電站,與當地的管理部門和商業伙伴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系統產品上,正泰擁有完整光伏產業鏈的集團優勢,為客戶提供完整的電站系統解決方案;在金融上,他們利用集團的整體資金實力和長久以來建立起的資信優勢,集中資源投資開發海內外的光伏電站。正泰集團依托這兩點,跳出了國內企業靠比拼產品價格的“紅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良好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陸川博士坦然地說,我們不會對某個市場過度依賴,也不會輕易放棄某個有潛力的市場,而會積極開發國內市場和其他海外新興市場,均衡出貨區域結構。
陸川在談到正泰集團對太陽能未來的發展時說,光伏產業經過10余年的高速發展,已經逐漸向兩極演化:一極是生產型工廠回歸制造業,享受普通的制造業利潤,另外一極是走向能源產業,需要的是資本和人才。“我們在戰略上也是對這兩極進行相應的布局,現在的全球光伏產能已經過剩,短時間還是會呈現出供大于求的狀態,但我們不會在產能上繼續擴張,而是在生產上控制好成本,提高產品的轉換效率,降低光伏組件的單位成本。在能源產業端,我們會繼續加大全球布局力度,增加未來幾年可開發電站的總容量儲備,同時和國內外金融機構加強合作,出售已經建成運營的光伏電站。目前,我們已經建好的光伏電站在發電能力和運行穩定性上,都得到了客戶的一致認可。”
采訪最后時,陸川就產業發展的政策、配套服務等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他說,我們的產業發展的政策,應當鼓勵行業的優勝劣汰,去蕪存菁,真正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在國內的應用發展上,期待國家能盡早推出分布式發電的發展細則,明確行業標準、辦理流程、系統并網和上網電價等內容,同時加大金融和稅收扶持力度,一起推動國內光伏應用的快速發展;在國際舞臺上,國家應該更多地為中國企業爭取公平的市場地位和競爭環境,像目前的“雙反”都是對中國企業赤裸裸的壓制。
就太陽能的發展前景,陸川認為:“在全球環境變暖,能源枯竭的大環境下,光伏的應用是大勢所趨,我們現在面臨的困境,應該說是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他說,“我們正泰對光伏的未來充滿信心。”
